
清明,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又为三月节,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。古时寒食、清明相连,如今只剩清明节了。清明时节,祭扫坟墓、踏青郊游是中国人的节日习俗。
禁火  扫墓  祭孤魂  踏青  荡秋千  蹴鞠  打马球  烧包袱  插柳  戴柳  插佛托  拔河  斗鸡  蚕花会  放风筝  赶阴圩  赶清明  赶大众亲  清明歌会  挑葱会  谢坟  清明会  吃冷食  蒸子福  吃青团 挂“子推燕”  吃“桃花粥”  吃“撒子” ▪ 插佛托 满族清明节上坟习俗。“佛托”或作“佛头”、“佛朵”,系满语Foao一词译音(即打的各色纸钱),又称“坟花”或“佛花”。 ▪ 吃冷食 古人在寒食节不生火,只吃生冷的食物,过三天到清明节才重新起火。唐张籍《张司业集》 四 《寒食内宴诗之一》:“廊下御厨分冷食,殿前香骑逐飞毬。” ▪ 赶大众亲 侗家清明时,凡同姓人可一起祭扫祖墓,叫 “赶大众亲”。来“赶大众亲”者,只需交二炷香、一升米、三元钱,远道的便由本地宗族人安排吃住。墓旁、野地到处都是露宿的人,互相谈宗话史。此俗已逐渐消亡。 ▪ 挂“子推燕” 宋代寒食节祭祀食品,系一种以枣和面制成的糕饼,其形状若飞燕。相传春秋时介子推隐居绵山,晋文公焚山以求,子推不愿出山,抱木而死。民间遂于寒食前一日(称炊熟日)合枣、面为饼,或蒸面为饼、团枣附之,穿以柳条,插户牖间,以祀子推,故名。






来源:公共服务在线